引言
开展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城市
发展
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
?
。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滨州市粮食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临重大挑战。及时全面掌握滨州市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客观准确研判分析当前形势和现存问题,积极探索保障滨州市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
undefined一、undefined滨州市粮食安全概况
undefined(一)undefined滨州市粮食安全主要成就
1.粮食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
滨州立足全市粮食实际情况,坚持实施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近几年,滨州市培育了以西王、中裕、香驰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初步形成千亿级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群,且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
[2]
。以2018年为例,滨州市粮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6亿元,税收达59亿元。
2.
现代生产体系基本建立
。
近年来,滨州市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性文件,有效加快了滨州市农村土地的流转进程,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地规模化经营程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
:
2018年,
滨州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63.9万亩,占适宜流转土地的63%。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基本建立起了现代粮食生产和经营体系。
3.
粮食市场体系逐渐完善
。
借助绿色优质粮源和先进高效粮食产业,近年来,滨州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召开了全国第一个粮食产业经济现场经验交流会;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
全国粮食行业高度认可滨州粮食发展成绩,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滨州模式”。滨州“粮食品牌”成功叫响全国,
成为滨州一张“新名片”。
4.
粮食产量实现稳步增长
。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滨州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50.5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370.23万吨,增长7.3倍,年均增长2.85%;粮食亩均产量由
19
49
年
的
53.9公斤提高至2020年的420.64公斤,增长了7.8倍,年均增长2.94%。
(二)滨州市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1.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滨州市各级政府大力推广规范化播种技术、深耕深松、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宽幅精播
等关键技术,为粮食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作物育种能力明显提高,每年均有多个新品系参加国家或省品种试验。与此同时,粮食优势品种逐渐形成规模,其中优质强筋小麦师栾02-1面积52.4万亩,济南17面积33.3万亩,占全市小麦面积的20%。从品种结构看,粮食生产结构属于单偏型,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数据显示:2020年,夏收作物均为小麦,无大麦等产量。秋收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445.99万亩,占秋粮种植面积的96.71%。可见,滨州市粮食生产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谷子、豆类、薯类等占比均较小。
2.粮食流通基本情况
滨州市
粮食购销总量、总购进粮食总量、销售和转化粮食总量等指标均在山东省前列,粮食流通正向现代化迈进。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滨州市粮食流通环节仍有很大文章可以做,与实现粮食流通改革和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滨州市仍然面临着粮食库存较高、流通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亟待破解。
3.粮食消费基本情况
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消费与日俱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选择优质、绿色、健康的高端食品消费。其中,部分粮食品种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一些优质品牌的粮食产品供给不足,长时间存在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对城市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undefined二、undefined滨州市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生产环节
1.自然资源的客观限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性资源,也是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
近年来,滨州市可持续增产能力提速缓慢,耕地质量有待提高。全市现有耕地土层薄、耕作浅、肥力低,大多数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2%。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存在投入粗放等问题,造成农业面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同时,水资源也是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供需矛盾、污染普遍,浪费严重等。滨州市人均水
资源占有量仅为258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2.3%,属于缺水性城市。
粮食生产长期以来受制于水资源数量束缚,产
量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2.
“三低症状”引发恶性循环
一方面,滨州市粮食生产规模偏小,种植比较效益低下。
由于粮食价格不乐观,扣除物化成本和自用工成本后,实际收益比较少
。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分散经营效率低、成本高,直接压缩了粮食的收入
;
另一方面,
对
现代化生产技术掌握
度
较低
,
部分
种粮群体
主要
依赖祖辈传下来的传统种植经验来生产,
难以熟练和正确运用
现代
化的
生产
技术
,
延缓了高端技术的推广和先进机械的使用
;再一方面,粮食产品质量
较低。尽管滨州市已经在粮食品种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来看,在粮食新品种研发和推广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3.
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
整体看,滨州市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抵御灾害能力较差。滨州市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风雹、洪涝、低温冻害等,对粮食生产形成较大危害。尤其是滨州市夏季降雨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极容易造成春旱、夏涝、晚秋旱等灾害。近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强,但缺口仍然较大,全市部分农田水利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存在部分新建设施建设标准不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
4.
科技支撑力度有待加强
科技协同创新不够,关键技术难以有效落实到位。滨州市农业科研单位弱而散,研究低水平重复问题较为突出。粮食产业相关企业科研力量不足,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科研单位与产业企业衔接不紧密,协同创新不够,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弱。农业机械研发创新不够,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较低,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完全到户、到田。再加上目前留乡务农人员知识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粮食增产关键技术难以普及到位。
(二)粮食流通环节
1.政策保障作用仍有空间
制定科学的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是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必要之举。
目前,
政府在为粮食流通产业提供政策支持特别是金融支持方面的力度仍然不够,存在收购资金不足、市场主体单一等问题。因此,政府要大力拓展粮食流通环节的政策保障作用,及时顺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市场客观需求。
2.粮食储备基建发展有待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制约和影响粮食安全的
主要
因素
之一。滨州市部分县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现象普遍;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农民因为缺少晾晒场地而被迫减少种植规模;粮库建设滞后,很多地方粮食“无处安放”,或被安置在安全性较低的简易露天粮仓里
。整体看,粮食流通渠道仍然不够畅通。粮食流通环节多、战线长,存在产销脱节现象,流通成本增长快,整体效率有待提高;物流交通压力大,现有物流技术、承运设施、科技水平等都难以适应粮食流通需要
[3]
。
3.粮食流通产业难以满足需求
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是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必要前提。目前看,活跃在滨州粮食市场上的流通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尽管民营企业有其经营灵活等多个优势,但也存在规划性不强、稳定性不高等不足,从一定程度上看,当前的滨州市的粮食流通产业难以给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三)粮食消费环节
1.人口持续增长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趋势性增长,是造成市场需求刚性增长,最终导致市场供需矛盾,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年末,滨州市常住人口392.3万人,比2018年增加0.05万人。基于当前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率,粮食消费将保持持续上涨趋势。结合滨州市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未来年份里或出现粮食缺口,粮食安全将面临一定挑战。
2.
消费需求在发生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膳食结构
发生
了
十分显著的变化,从而带来消费需求的快速变化。近年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重视,人们倾向于选择优质、绿色、健康的高端食品消费。其中,部分粮食品种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导致供给不足,必须长期依赖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滨州市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对城市粮食安全造成影响。
3.
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
目前,滨州市正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截
至
2019年,滨州市城镇常住人口为228.45万人,城镇化率为58.23%;乡村人口数量为163.85万人,占比41.77%。城镇化的加速,
造成农村地无人耕、城市粮食紧俏现象。同时,城市的扩张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农作耕地,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粮食生产失去了基础,进而影响粮食安全。
4.
国际环境的客观影响
在全球化
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等的关联度更强,融合度更大。近年来,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剧烈,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对国内粮食市场的有序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作用,直接影响了我国粮食的整体供求平衡状态。以中美贸易战为例,由于我国粮食进口来源不够稳定,部分粮食作物依赖且受制于美国及其盟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与此同时,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加之干旱和沙漠蝗虫等病虫害的影响,导致粮食市场预期进一步恶化,引发了全球对粮食安全的关注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