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20年06期 4-08   出版日期:2020-11-30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新时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思路与建议



  粮食是保生活、稳物价、安民心的重要商品 事关国家经济 发展 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资料显示, 2020 我国 夏粮 种植 面积稳定、单产提高,“十七连丰”已成定局 夏粮再获丰收,不仅稳住了 2020 年粮食生产的开局, 稳住了百价之基的粮价 ,但这一势头还能持续多久?粮食安全在数量、质量、品种上还存在着哪些隐患?特别是 粮食生产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够强, 一些不可抵估的潜在风险隐患不断显现 这就要求 我们 必须 时刻 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 毫不动摇地 抓好粮食生产 ,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稳

  一、 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仓廪实,天下安 一个国家只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有能力掌控和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 大局。 “过去是 8亿人吃不饱,现在是14亿人吃不完 改革开放40 年来, 我国基本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习近平总书记 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 安全 按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 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据统计, 1949年我国粮食 产量1.13亿斤, 1978年总产6000多亿斤 1996年首次突破1万亿斤 2004年起,我们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1.2亿万斤, 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达到 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 同比增长 0.9%, 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 940多 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实现了 粮食产品日益丰富 粮食供给总量充足 粮食价格总体 ,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把饭碗牢牢端在 自己 手里,正朝着“两个一百年” 奋斗 目标 阔步前进

  二、当前影响粮食安全的问题及原因

  粮食连年增产为经济社会事业稳中求进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粮食生产受耕地、自然条件、生产要素的刚性约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快速上升, 特别是 随着 我国 人口增加、 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粮食供求偏紧的 趋势 将长期存在,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轻视粮食生产越发严重

  一是 粮食安全意识 缺乏 一些地方政府 认为抓粮食生 产效益低浪费时间,完全把粮食安全行政负责制丢在一边,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把位置好、产量高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把偏僻贫瘠的土地变成农用田,虽保持了土地数量,但实际耕地质量已经下降。

  二是 耕地 重视 程度 不够 。受经济利益驱使,当基层政府出面征地时,一些农民不关心征地用途,耕地被征用后依靠什么生活,只关心征收方如何给予补偿

  三是农民 种粮 意愿 下降 由于化肥、农药、工资价格不断增高,粮食生产 已进入高成本 阶段 特别是受国家对粮食去库存和产区最低收购价调减的影响,种粮比较效益低, 不少农民认为现在肉禽蛋奶数量不断增加,食用粮食数量下降, “种粮不如买粮划算”,有的把粮食两季种植改为单季种植,有的对耕作马虎从事 有的干脆放弃粮食生产把耕地撂荒。

  四是粮食生产缺乏专职队伍。近年来,外出打工与种粮收入差距拉大,加之农田分散、碎块化严重,种粮农户无法获得规模效益,青壮年纷纷脱离了农业生产,职业种粮者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精英也都选择落户城市,谁来种粮、科学种粮 问题日益突出。

  (二)耕地 遭蚕食 质量下降

  一是耕地面积减少 。随着大规模建设用地的需要,一些地方放松了对耕地的保护,用于城镇建设、农户建房、道路扩修的耕地遭到严重蚕食,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 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粮食安全潜有隐忧。

  二是 耕地 退化 质量下降。为了 追求产量最大化, 粮食生产经营者加大 化肥、农药 的使用量 造成基础地力下降、 土壤中营养物质减少 和环境污染。统计数据显示,由于酸雨、施肥不合理等原因, 全国 40%的耕地土壤PH值处于6.3以下 12.4%的处于5.3以下,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受风蚀、水蚀影响,每年流失表土 0.3 1 厘米,加上长期使用小功能耕地机犁底层变浅,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能力和抗逆性明显下降。据水利部门披露,因水土流失、盐碱化等导致质量退化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5%,由此每年损失耕地均在100多万亩。

  四是使用污水灌溉农田。随着含有大量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土壤活性和生产能力降低。国土资源部公开表示, 受污水 灌溉、生物、重金属、农膜污染的农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6,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30亿斤,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百姓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

 (三)抗灾减灾能力滞后

  一是水资源制约粮食生产。水 资源 对粮食生产起着重要 作用,我国是世界上 水资源 严重 匮乏 国家 之一 ,人均 水资源 占有量 约为 2200立方米, 为世界平均水 1/4 当前,我国多地仍“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灌溉能力减退, 全国耕地中较为完善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不到15%, 由于财政收入有限, 难以 开展大规模治理。

  二是抗灾能力滞后。极端的气候变化, 使 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占农作物面积的1/3,成灾率50%,每年因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三是国际因素的影响。由于世界粮食产量的变化、金融资本的炒作而导致农产品现货市场的波动过大,对我国粮食市场尤其是大豆等品种造成 强烈 冲击,2019年 我国 粮食净进口量达到10609万吨。

  (四)政策扶持不到位

  一是种粮补贴已不适应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当前粮食种植补贴是按照土地承包权直接补助给农户,而真正土地经营者却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加之,补贴范围只论耕地面积、不算单产、品种、质量,既补贴政府收储粮,又补贴自产自用和自销粮,偏离了粮食补贴的初衷。二是配套资金落实难。国家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对农民购置的农业机械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都需要地方资金配套,一些产粮大县多为财政穷县, 需要的农业设施购不来, 而一些地方申请到的资金,往往停留在公路沿线等示范点和面上,没有起到保护农民种粮 积极性 作用 。三是资金筹措困难。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虽然也出现过互助资金,但因组成情况复杂,且额度小、期限短,不少种粮大户不愿去触及,因为资金缺乏,一些农业科技不能得到有效推广。

  (五)粮食储存安全存在危机

  一是仓容设施规模小。从调研的情况看, 河南省 各县区粮食收储企业因仓储设施陈旧,粮仓建设时间长,部分老仓超期服役,库容不足,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做到应收尽收,结果形成仓满、库满、储存难、去库存难,危及到粮食质量安全。二是地方储备粮规模仍有缺口。按照地方储备粮规模要达到“产区保持三个月 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要求,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一个县能够满足,都 存在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口。三是群众不再存粮。目前,群众日需的面粉基本都是经过“配方加工”的,既省事又好吃,加上市场上大米、各类食品应有尽有,镇上的超市、村里的商店随处都能买到,群众基本上不再存粮。

  三、思路与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决不能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压缩或放松粮食生产, 妥善处理近期和长远的关系, 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总产、保丰收, 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一)实施 格的 耕地保护 政策

  地实则粮丰 粮足则天下稳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必须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18 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1 . 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化解优质耕地减少利用过度化、非粮化和伪生态化叠加风险,创新方式落实优质耕地风险管控、质量提升、整治修复、提升效益、协同保护机制,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粮食安全行政负责制,形成“一把手”主抓、“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田面积等纳入考核指标内容,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有效的格局,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2 . 严守耕地保护 目标 红线 耕地是 粮食生产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保护耕地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就是守住人民群众的口粮底线 各地 政府要 充分认识到 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 坚决克服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 抛却“重工轻粮”的错误观点, 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实行 严格的 耕地保护 和节约用地制度 细化指标,夯实责任, 层层加压 加强考核,确保 耕地 保护 红线 不可逾越。

  3 . 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管理。 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 是粮食战略储备落到实处的基础,是 永久 保住子孙后代的“饭碗田”,新时期耕地保护转型更要强调对 永久基本农田 的特殊保护。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 加强土地 耕地质量 的改良、改造、 保护和提升,杜绝“占优补劣”, 集中打造一批 连片、 旱涝保收、 稳产高产、 生态 的基本 农田, 确保到 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要科学监管 开展从管理措施、技术手段、科学认知全链条科技创新, 永久基本 农田统一上图入库,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具体户,实现耕地的“定量”“定质”“定位”“定责”,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 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质量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