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民 专业合作社、 粮食生产 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撑起农业经济发展,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力军和 以 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克服了农户家庭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困难, 促进了农业 发展 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 当地 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将其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 , 获得了稳定的成长,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
(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资料显示 ,目前 , 河南省有专业大户43435户、家庭农场120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6300家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00多家 , 其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经营范围不断延伸,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陕西 省规模经营率达到30%以上,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00家 、 省级示范合作社1000家 、 农民合作联合社100家 、 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超过600家 、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万 多 家 , 通过土地流转、同区务工、订单种植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农村产业 155 0 0多户 。 两省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 1 . 85 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0. 5 %,其中经营面积在 10 0亩以上占农户总数的1. 6 %,其中专业大户占 65 %以上
(二) 产业带动效益日逐 凸 显
通过培育 形成一批机制科学、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 等 服务组织 , 承接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 的 各 个 阶段,较好地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带动了农业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与创新。 目前,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服务带动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70%,主要农作物规模化种植达到3 5 %,农业生产机 械 化率达到60%,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65 %左右。
(三) 引领作用 取得成效
通过全民创业、招商引资,一大批务工能人返乡、村组 干 部带头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示范同区引领、合作组织协调、家庭农场支撑、职业农民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和 农业持续增效。
(四) 农业经营效益明显提升
建立完善了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业生产主要环节基本实现生产集约化、专业化 和 社会化服务,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构建起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形成 了 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现代经 营体系 , 农业经营效益明显提升 。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退租 弃耕的现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虽然在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不同区域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主要表现为发展参差不齐、质量不高,形式多而杂,有协会型、企业型、家族型、分散型、融资型等, 有些合作社甚至是“空壳社” 。 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规范化要求和经营标准的比例不超过50% ,而更让人忧心的是 仍有部分地区 不 能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 退租 弃耕现象不断出现,为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
陕西省关口镇一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3年承包了2000多亩土地,当时承包价是一亩600元,涉及近250户村民,因为是零散的土地, 既分散又不成块, 不方便农机耕作和灌溉,光 改善水、渠、路这些基础设施 就花费了近100万元,加上平整后耕地是生土,庄稼生长很差,连着几年 的 收入 都很低 ,2018年受小麦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影响,减产了50%,加上收获时遭遇连续阴雨天,又没有烘干设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麦发芽变质,因承受不了这种亏损,退租了1000亩。
河南省洛阳市温县种粮大户张 某 2019 年 的小麦获得丰收,平均亩产达到 1050斤,但他并不高兴。“现在农资价格在涨、农机作业价格在涨、人工工资在涨,各个环节投入都在涨,而粮食价格却不见涨,种植粮食投资大收入低不划算,收完这1000多亩,就要退租不再种了”。
这并非个别现象,据对陕西、河南等一些地区 15家 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 的 调查 显示 ,经营土地 4000亩以上的1家,3000亩以上的2家,2000亩以上的3家,1000亩以上的3家,100-1000亩的4家,100亩以下的2家。这15家只有1家有意愿再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欲增加流入土地200亩,8家为维持现状,其余6家均表示根据合同签订时间或提前退租或改作其它用途,不再种植粮食作物。
这一现象的出现,会对土地流转、农民收入、 改变传统农业、 农业规模化经营形成冲击,并有可能引发土地流转纠纷等,亟待研究和解决。
三、造成退租 弃耕 的 原因及存在 的 问题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质,是用现代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 现有新型经营主体,基本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 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低、 日常运行不规范 、带动能力不强等问 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整体力量不强
1. 土地 流转操作不规范 。 农村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但一些 农民 和组织 对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思想认识不足 , 在流转 过程 中存在流转手续不健全 , 流转形式单一 ,特别是 流转 没有组织介入, 缺乏监督机制 ,缺乏法律意识,与农户简单 签 个合同即可,有的 甚至 只是口头协议,这将产生一定的纠纷风险。
2.没有联结成稳同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新型主体与农户之间是松散型的合作关系,有的即使签订了相关协议也只是形式上的约定,在 粮食 行情不好时,经营主体 或 压价收购或不愿收购,行情好时,农户又不愿将 粮食 卖给经营主体,抱团发展的优势没有 得分 充分体现。
3.规模化程度不高 。 农民合作社数量虽多,但散、小、 乱情况普遍存在 , 家庭农场也由于自身经营的单一性和散小性 受限 ,缺乏系统规划 , 产业基地辐射半径大都局限于本村小区域的合作,没有叫得响 、 拿得出的特色 优质粮食产品 ,难以拉动市场 。
4.内部 运行不规范 。 绝大多数经营主体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家庭式经营,没有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制度,运作管理随意性大,对发展什么项目、资金如何筹措、产品怎么销 售 等没有深入调研 ,影响到新型粮食生产主体的发展 。
(二) 土地流转难经营成本高
1. 土地集中连片难 。受资源限制,适度规模化种植大户较小,一些 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设 施 条件较差 ,特别是受 传统思想影响,有的人担心土地流转了没活干,有的因土地中有自家或他家祖坟,迷信怕动了影响后代不吉利“不敢动”,有的人担心国家收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仍然 固守 “自家的地自家种” ,即使撂荒也不愿流转,由此 流转到的土地不能连成片, 难以实现生产的 集约化、 规模化、机械化。
2. 土地 流转价格高 。 受物价等因素影响,土地流转价格上涨,给经营 者 带来了成本压力。 河南孟县“腾飞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2008年流转到土地2200亩,涉及农户196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年产粮食260万斤,产值3200万元,利润320余万元,当时租费为400元/亩,一些土地流出户见此眼红,不停 追加租费,而该合作社为了发展,不仅建筑了办公用房、仓库,还购置了旋耕机、拖拉机、秸秆打捆车、抽水机等设备设施,退租会带来更大损失,无奈只好 同意 将租费涨到800元/亩。
3. 种粮成本 增加 。河南省一土地流转500亩的经营户孔 某 说,种粮成本太高了,每吨化肥一吨涨300多元,农药涨了35%,人工费用2004年一天40元,现在是200元( 工钱 150元、管吃三顿饭30元、车接车送20元),一亩地投入近800元(底肥150元、犁地100元、播种45元、种子50元、农药75元、追肥100元、浇灌90元、除草30元、收割70元、运输50元),加上人工费用就是近1000元,只能收获小麦950斤,价格1.14元/斤,利润每亩只有80多元,玉米地投入得1000元,亩产1200斤,价格0.9元/斤,利润每亩80元,两季下来收入不到200元,租别人的机械耕耙、施种、收割,一套流程下来一亩地至少也要花费200多元,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如遇自然灾害,种粮肯定会赔钱,存在着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的问题。
(三) 融资贷款难 制约发展壮大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需求 , 融资贷款困难, 严重 制约 着 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1. 金融机构 贷款难。 对农业提供贷款的是农业发展银行和地方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手续比较繁琐,许多经营主体多次申请均不能通过,而农村信用社因组成情况复杂,且贷款额度小、 期限 短 。 由于 资金筹集困难,需要的农业设施购不来, 农田基础设施跟不上、农业科技推广受限。
2. 融资渠道不畅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般 资本实力不强,特别是固定资产不多,还未形成有效抵押物担保,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一定程度上 影响到粮食生产上的进一步拓展 。
3. 民间借贷风险较大 。 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手续繁琐、质押麻烦 ,为解决 生产中资金短缺带来的窘境 ,只能 转向民间小额借贷公司,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和 减少 抵押物数量等方式获得 资金 ,而一旦无法偿还贷款,将面对重大损失, 给 社会 稳定 带来影响。
4. 补贴不够精准。 农业大规模生产离不开农业机械,国家虽然对购置的农业机械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都需要资金配套,配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而当前粮食种植补贴是按照土地承包权直接补助给农户,即使土地承包者不种植粮食,依然能享受到种粮补贴和土地出让佣金收入,而真正土地经营者却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5. 农业保险服务保障不健全。农业保险服务缺位,保险覆盖面小,险种少,理赔水平低,对现代农业还未形成保障机制,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
(四) 服务保障不到位
1 . 技术培训不到位。虽然近年来县镇 采取了多种途径 分别在不同层面、对不同对象组织了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培训, 但 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不强,培训方式和手段落后, 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
2. 生产服务不到位。针对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需求,从内部管理、技术指导、信息提供、产品销售等方面没有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受知识水平、人员断层、经费不足等 因 素制约,农业技术服务 不能 全面有效落实。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 生产配套设施滞后 , 遇上天 旱 雨涝、 寒冻冰雹 、疫病 来 袭等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效益及生存。
4 . 信息闭塞市场难预测。 虽然家庭农场的规模要比一家一户大,但是对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仍然显得过于小,缺少专业人员,缺少专业的市场信息,往往产销不对路。
(五) 新型 职业农民素质低
随着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 懂技术、会 经营、善 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显紧缺。 据对15家新型经营主体调查,管理者年龄在38岁的只有1人,45—50岁的3人,51—60岁的8人,61岁以上的3人,其中大专学历1人,中专1人、高中3人,其余10人均为初中学历,导致60%的新型经营主体骨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小农意识强,经营理念淡漠、管理方式陈旧, 还缺乏法律意识和金融知识 ,加之劳动力年纪偏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知识更新换代的愿望都不足, 新理念、新技术没有支撑, 种植大户基本都是以普通的粮种为主,不是以市场需求而生产优质粮食,科学种植成为空谈,一定程度影响到了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