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家临储拍卖底价提升,进一步推动国内玉米期现货市场价格节节走高,多地玉米价格冲破2000元关口,回升到收储制度改革前水平,无疑玉米已成为当前市场的风口,波动性、风险性进一步增加。四川作为玉米需求大省,年需从省外调入玉米1000万吨,与全省玉米产量相当,下半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四川玉米供应怎么办?需要各方高度关注,提早应对。
一、国内玉米供给偏紧,价格走俏
2016年面临高企的玉米库存,国家停止玉米临储收购,实施玉米市场化收储制度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中美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加入,市场预期2019年玉米将由熊转牛,供应出现缺口。
一是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拐点。2015年农业部发布玉米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要减少5000万亩以上。2018年,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主产区大幅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黑龙江每亩大豆补贴高于玉米300元以上,2019/2020年度估计因转种大豆、稻谷全国玉米面积下降2200万亩,减幅4.1%。5月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9/20年度中国玉米市场产需缺口为2437万吨,缺口同比扩大1027万吨。
二是国家临
储玉米库存大幅下降。2018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成交总量1亿吨(占了全年玉米消费量的36%),由此推算,国内临储
玉米
库存水平降至8000万吨以下,相较2016年全国玉米库存为2.6亿吨,玉米去库存任务可谓是立杆风影。而由此可以理解为,即便国家在2019年将所有剩余临储玉米推向市场,也将较2018年供应量少2000多万吨,更长远看国家临储玉米拍卖完后,市场粮源将缺少一条主要的供应渠道。
三是深加工企业需求激增。得益于2016年开始的玉米去库存,当时有的主产区玉米价格跌幅超过50%,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玉米深加工的政策措施,玉米深加工迎来黄金发展期。有关报道,2017年东北四省区的淀粉、乙醇等企业的
玉米
深加工能力接近4000万吨,预计2020年将达到6000万吨。再如,四川鸿展实业公司是四川及西南地区主要的食用酒精加工企业,2017年开始在东北新建3个工厂,产能将是四川公司的3倍。也许不远
的将来,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一年消耗总量将超过一亿吨玉米。
四是继续实行玉米进口配额管理。从2004年开始,我国每年
玉米
进口配额均为720万吨,配额内关税为1%,关税配额外的为65%,普通进口税率则为180%。配额的60%分配给国有企业,申请企业有进口实绩、年用粮量等限制,众多民营企业难以争到配额。2019年在世贸组织要求中国放开玉米配额的巨大压力下,我国继续实行720万吨的玉米进口配额,国内有中粮、正大、双胞胎等近900家玉米加工贸易企业参与配额申报,可谓竞争激烈。4月配额内到
广东港口完税价为1620元/吨,比国产玉米价格低250元/吨,进口利润高企。而加征25%关税后美国2号黄玉米到港完税价2100元/吨,比国产玉米价格高230元/吨,不具有竞争优势。
五是国内玉米价格走高。5月中美贸易战升级、临储
玉米
拍卖底价大幅提高200元/吨,成为玉米市场情绪再度升温的“导火索”,国内玉米期现货市场均迎来大涨行情。自3月下旬以来,主产区
玉米
现货累计涨幅已经达到100-200元/吨之多,东北主产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价在1700-1850元/吨,华北收购价在2000元/吨附近。玉米C1909合约也在
5月20日重新站上2000点关口。
二、省内玉米供应能力不足
2018年四川玉米产量为1066万吨,同比减少2万吨,消费量1900万吨左右,其中工业饲料消费保持在560万吨高位,食用酒精消费100万吨,产需缺口达到900万吨以上。
一是玉米需求保持高位。2018年四川玉米年消费量1900万吨左右,其中饲料消费占比80%。从最新数据来看,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小于预期。农业农村部公布,4月份全国生猪存栏同比下降20.8%,能繁母猪同比下降22.3%,其中四川一季度末生猪存栏3651.6万头,同比减少8.5%。市场预测因养殖期延长、弃用泔水、其他禽畜饲养增加等因素
非洲猪瘟对需求的影响或小于预期,最终对
玉米
饲用总需求的影响或在3%—10%。
2018年外省入川玉米达到1004万吨,占全部入川粮食的61%,省内保持着对玉米的强劲需求。
二是川企买不到川玉米。
虽然我省有1000余万吨的玉米产量,但多为农户零星种植,用于满足自家饲养畜禽。2018年全省入统企业收购本省产玉米仅为47万吨,收购率为4.4%,远低于稻谷21.7%的收购率。川粮集团、四川粮油批发中心新都直属库两家省属企业2018年玉米贸易量达到70万吨,但本省玉米仅占3万吨。可以看出,全川近700万吨的工业饲料、玉米深加工消费量没法在本省采购满足。
三是商
品库存冲高回落。4月末全省商品玉米库存68万吨,近三年都保持上升趋势,比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前增加25万吨。春江水暖鸭先知,用粮企业感受到后期供货压力,已开始积极备货。但从今年近几个月环比来看,商品库存连续呈下降态势,4月已较1月减少12.5万吨,降幅15%。除了收购季节等因素外,玉米供应趋紧,价格走俏、进货趋紧也是玉米库存减少的重要原因。而60余万吨的商品库存对于160万吨的月均消费来说,安全供应能力还是显得太小、太弱。
四是玉米储备不足。目前,我省地方储备主要为稻谷、小麦和食用植物油等口粮品种,而非主要口粮的玉米储备力量相对较弱。
4月末我省地方储备玉米为17.9万吨,仅占年消费量的1%,占地方粮食储备总量的6.9%,与我省玉米消费大省、外需大省的实际不符。同时,因我省没有中央临储玉米和进口玉米储备,在川中央储备规模较小。目前而言,玉米是情况复杂、波动可能最大的粮食品种,需要有完备玉米储备体系来应对市场变幻风险。
五是粮源来源单一。四
川玉米主要从东北和西北通过铁路入川,基本没有从东部、南部沿海港口、长江流域入川的国产和进口玉米,入川粮源及通道单一。4月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玉米
市场年会上认为,随着东北本地玉米深加工等
消耗增加,可外运的
粮食
数量将逐年下滑,预计2019年玉米外运量或达到高峰1.1亿吨,到2023年或降至5000万吨。届时,四川玉米从何而来,亟待早日谋划。
三、可能扭转玉米供应趋紧的重大因素
就目前市场因素分析,预期国内玉米供应将偏紧;但就国际市场而言,玉米供应总体平稳。国际谷物理事会
(IG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20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测数据上为11.25亿吨,比上年增加0.07亿吨,全球玉米期末库存预计为2.75亿吨,较于上年度减少0.36亿吨。在全球玉米供需总体稳定的大背景下,贸易摩擦、国内玉米政策等因素将成为缓和玉米供应趋紧的重要原因。
一是中美贸易冲突缓和。中美贸易谈判已进行
11轮,中间反反复复,中美农产品期现价也随之起起浮浮,而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是中国的重要筹码,这不光涉及经济、市场,更是两个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就目前,在加征关税及进口配额管理下,美国玉米和大豆很难进入中国市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和大豆出口国,曾经也是中国进口玉米和大豆的最大来源国,如中美贸易缓和,进口玉米、大豆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将积极的影响国内玉米供需平衡表,市场又将发生深刻而长远的变化。
二是国内放开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配额。
4月18日世贸组织WTO就美国对中国进口大米、小麦和玉米使用关税配额的诉讼做出裁决,判定美国胜诉,即中国限制了美国谷物进入中国市场。有关分析,在中国玉米供需出现缺口和世界贸易关系再平衡下,中国很有可能会提高玉米进口配额,但不会完全放开。同时,高粱、大麦、DDGS、燃料乙醇、猪肉等替代品没有配额限制,一旦在贸易缓后,大量增加进口,届时港内国产玉米走货将举步维艰。
三是玉米深加工政策的重大调整。近十年来,国家对玉米深加工政策都做了几次大的调整。从
2007年“确保食用需求,饲料优先”指导思想下,限制玉米深加工发展,到2016年为去库存和提升玉米收购价,国家取消玉米深加工外资进入和产能限制,并且对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进行100—300元/吨补贴,玉米深加工政策变化巨大。当前或今后几年,随着玉米供应偏紧、价格回升、深加工产能过剩,玉米深加工政策是否还有重大调整,难以断言。同时,随着玉米价格走高、深加工产能提升,易导致深加工利润下滑,开工率下降。而全球经济下行,需求消费下降,更是阻碍产业发业挥之不去的阴霾。深加工消耗占全年玉米消费量超四成,政策和行情的重大变化,也将对玉米需求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