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03期 36-39   出版日期:2019-05-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浅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


  改革促发展、改革提效率、改革增效益、改革让国人生活得更好,这些在 粮食流通改革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40年前或更早些时候,粮食实行并延续着统购统销的 有政策,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粮食 按计划 供应 ,粮票也可与人民币等同,粮食供 关系 影响着每一个国人的生老病死、读书就业和身份地位,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 粮食流通体制的变革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 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得益于土地承包政策的 实行 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曾经牢不可破的粮食 统购统销政策 就此 开始出现市场经济的萌芽,特别是议购议销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有效地补充了粮食流通统 端,大多数人吃饭的问题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中央对地方政府实行粮食购销包干,取消征购改为合同定购等改革政策的实施,虽然显得比较温和,但它实实在在地说明,粮食流通体制已经在发生着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 深刻变化。进入90年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更是波澜起伏,从1992年的扩大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点、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到1993年下半年的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到1994年年中 将粮食销售价格由放开 调整 国家定价,并实施凭证定量供应;从1995年的深化改革、实行两条线运行,到1998年实施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等,既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粮食流通体制的彻底变革吹响了冲锋号。进入21世纪,如火如荼的以取消粮食定购、实行农民自主经营,放开粮食市场、实行经营主体多元化,放开粮食价格、实行随行就市,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增强调控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全国先后实施,从而 彻底宣告旧的以统购统销为主的粮食流通体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后,虽然经历了粮食流通新旧体制的交替和阵痛,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粮食市场价格的相对平稳、粮食供应的日渐充裕、粮食商品的丰富多彩、财政负担的大量减轻等,均足以说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 很大 的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说明中指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改革、发展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我国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空前成功, 在改革后的10多年间,以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国有、民营、混合、股份、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的粮食流通市场主体虽然也初步形成,但事物运行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需要我们以改革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契而不舍地实施之。

  一、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粮食产业发展滞后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以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实施了近3年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粮食部门改什么?作者认为首 是要深化对整个粮食产业的改革。

  (一) 构建多元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后,原有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被完全打破,虽然经历了近20多年的重新构建,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不适应粮食 产业 发展、不适应种粮农民需要的矛盾 也比较 突出。主要表现在粮食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不明显、代农服务体系基本未建立、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且严重不足、企业和农户参与积极性均不高等 。随着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家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构建多元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理想模式是整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专合组织和粮食加工企业的仓储、渠道、人才、设备等资源,就近、因地制宜地为农户提供粮食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其难点是如何才能让实施主体得效益、有干头?如何让农户得实惠、有好处?除了实施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之外,各级政府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完善多元化的粮食物流体系

  当前,我国 粮食物流体系 不完善 粮食产业 健康 发展 不相 适应 。成本高,损耗大,耗时长 等是 粮食物流中长期存在的 痼疾 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 解决 ,也与当前已经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网、水路网不相匹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是导致粮食物流难以形成有效体系的制度障碍,对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则是导致其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同步的主要原因。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物流体系的畅通、高效,对增强国家粮食应急反映能力至关重要。在四川,特别要充分发挥长江 黄金水道的作用,充分利用好泸州、宜宾两个全省重要的长江口岸(目前,泸州市纳溪区依托石龙岩码头规划拟建的粮食产业物流园区,区位优势就十分明显),发展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创新粮食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体系,推广和实施散储、散运、散装、散卸业态,加快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粮油运力协调机制建设和粮食运输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国有粮食企业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在政策导向上,应该给社会资本更多的支持和优惠,使其成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三) 健全多元化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质量安全是民生工程,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 直接相关。曾经发生的陈化粮、毒大米、地沟油等事件让人们印象深刻,也让人胆颤心惊。为了保证这 事情 不再发生 发生,健全多元化的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不二的选择。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首先应从法律和制度上给予规范。其次, 要建立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和监督机制。 再次 要建立以县、区级为基础的公益性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此外,还应 建立以所有粮食加工企业为基础的全覆盖的内部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充分整合粮食检化验资源,逐步建立横向互通、上下联动的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为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提供切实保障。

  二、完善收购保护价政策,着力解决粮食供求中存在的问题

  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的初衷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解决种粮农民卖粮难 问题 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12次出台了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这一政策曾经对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解决种粮农民卖粮难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推动我国粮食连续10多年增产也功不可没。但是,这一政策对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效果呈逐年递减趋势,对堆积国家粮食库存,增加财政支出则呈逐年递增趋势。 粮食收购保护价政策 可以进行一些探索 需作出进一步完善 ,使其能真正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一) 改革粮食收购保护价的补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