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03期 33-35   出版日期:2019-05-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技术创新消费结构升级 粮食产业服务市场空间大


  一、技术创新提升信息透明度 跨界经营冲击力度加大

  国内传统粮食贸易模式因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环节中多出中间商、贸易商、经销商等 ,大大提高粮食成本,降低粮食流通效率。近年来国内移动互联发展迅猛,互联网以新模式改变国内粮食产业的传统模式,有助于打通粮食交易过程的中间环节,解决传统粮食行业信息不对称、物流成本高、资金周转难等问题,为供需双方提供一站式产业链服务。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11项重点行动,2025年实现目标: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两个重点: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农村电商。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粮食产业的逐步深入,传统依靠信息不对称赚价差的方式基本没有生存空间。以电商为代表的流通新模式,为城乡商品流通创新了渠道、压缩了环节、提升了效率,让农产品买卖双方更加直接来对接,让地方特色小批量的农产品可以实现定制化的生产,可以实行直供、直销。未来 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改造传统粮食行业,通过资源整合以及技术优势一方面加深国内粮食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程度, 另一方面推动企业自身加快变革步伐,实现降本增效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要求国内粮食企业必须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跨界企业利用模式的颠覆可以实现在粮油领域的攻城略地。

  二、居民“吃得饱”转向“吃得好” 国内消费者品牌意识提高

  据统计,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5%;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饮食服务支出增长21.7%。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提升,以及各地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并轨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惠民措施,带动在外饮食、家庭服务、医疗服务等服务性消费实现较快增长。 2018年全国餐饮收入42716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9236亿元,同比增长6.4%。尼尔森研究发现,2018年国内快消品市场仍然保持强劲活力,整体增速达14%,较2017年同期的9%明显提速;产品创新,消费升级,实体店增长以及电商发展仍然是促进快消品保持活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指出,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在重视食物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提高优质食物比重。国内消费需求的新变化给优质农产品供给及品牌建设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国家政策加大“好粮油”推进力度,加工企业产品下游市场细分度不断提升。国内居民对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预计,未来10-20年,随着国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持续转变,食用农产品需求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多层次、高质量、品牌化需求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三、政策加大粮市调整力度 国内粮价波动敏感性提高

  2018年我国选择325个县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创建,推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小麦、稻谷等口粮保障供给,守住了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同时,积极发展优质稻谷、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用大豆。2018年我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超过3000万亩,比上年增加1800万亩。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按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取向,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稳定发展优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力争到2020年全国产粮大县的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农业农村部《2019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指出,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力争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2018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9年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2元,比2018年下调3元。2019年2月25日国家发布2019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2019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9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保持2018年水平不变。随着国内主产区小麦与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完善以及各地政府加大优质粮种植、加工和营销等全产业链的支持,国内口粮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粮食产业链上下游矛盾有所缓解,市场化收购比例不断提高,优质优价的特征日益显现。国内粮食 从政府定价到市场定价,使得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加大;未来 国内粮食价格进一步市场化将使得价格涨跌敏感度提升,粮食贸易敞口风险明显加大。

  四、产业主体规模化进一步推进 粮食流通商议价能力下降

  随着国内土地流转持续推进,粮食种植趋于规模化。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进展顺利,31个省(区、市)全都开展了承包地确权,已完成确权面积13.49亿亩,接近二轮家庭承包地面积;国内家庭农场数量已达48.5万户,户均经营耕地面积175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207.6万家,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近一半;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4.97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比例为36.5%。据统计,目前国内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超过1500万人,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的亮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拓展小农户增收空间,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主体粮食生产不再只是重产量,而是逐步朝着产量、品质并重的方向转变,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更加集中;新型生产主体的议价能力进一步增强,其自主售粮能力日趋提高。近年来国内粮食加工企业正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粮食加工业持续整合,加工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加工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国内 粮食 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呈现规模化进一步压缩流通企业的生存空间,粮食生产主体与加工企业议价能力明显增强,粮库、粮食贸易商等流通企业议价能力明显下降,粮食贸易空间受到压缩,贸易难度明显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