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研究  2019年01期 5-10   出版日期:2019-01-31   ISSN:1003-2576   CN:51-1058/F
粮业,奋进;粮人,奋斗— 纪念改革40周年、迎接建国70华诞感怀


  告别 “稳中向好”、谱写新篇的 2018 年;迎来“稳中求进”、改革再扬帆的 2019 年!

  春风化雨洒江天,浓墨重彩谱新篇。伟大的祖国,在风雨兼程中度过了极不平凡的 2018 年,堪称可圈可点:中国不畏霸权,顶住压力、国民经济稳中有进,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全国向贫困宣战再传捷报,又有一千多万人脱贫、一百多个贫困县摘帽;高路织网,复兴号铁车奔驰四方;港珠澳大桥飞架大海洋,举世无双;嫦娥四号九天揽月,飞向月球新的旅程;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熠熠星空;高铁运营里程达 2.9 万公里,驰骤大地;首届“进博会”盛况空前,成交额高达数千亿元;直开 1.2 万列中欧班车、通达 15 个国家,铁龙隆隆直奔欧罗巴;农业粮食生产传来 16 年连续丰产的喜讯,粮食总产量超过 0.65 万多亿公斤。喜看今日之华夏,遍地生机兴中华。预计国民生产总值、货物贸易总额继续稳保世界第二和第一的地位。在环境多变、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质量效益提升,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增强。环顾全球,真的是“风景这边独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化雨润九州,飘飘洒洒绘锦绣,春华秋实普天庆,累累硕果连丰收。从 1978 2018 年,四十年潮涌磅礴,四十载勇于探索,粮食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辉煌的实践成果:从 1978 1984 年,在继续实行统购统销制度的条件下,不断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活粮食经营;从 1985 1992 年,取消实行数十年的粮食统购,实行粮食合同定购; 1993 1997 年,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实行“两条线”运行; 1998 2003 年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积极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2004 2012 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行一系列粮食支持保护政策。? 2013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第一大任务,并提出“ 20 字”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2015 11 月,国办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确立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落实保障措施等六方面的考核内容。 2016 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当年生产的新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 50 公斤 118 元,保持 2015 年水平不变。 2016 3 月,国家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原则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2017 年,国家首次全面下调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 2018 5 月,国家发布了 2018 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具体收购细则进行了较大调整。回首四十年改革开放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和实施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坚持推进农业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能力建设,开创粮食盛世,书写出全球为之惊叹的“中国粮食故事”。

  四十载砥砺改革,四十年浓墨重彩,把 “中国粮食故事”书写得淋漓尽致:“破旧” “脱胎换骨” “立新” “凤凰涅槃”,真是大破大立、有声有色:一是破除高度垄断集中的粮食统购统销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自由购销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二是逐步破除单成分、单渠道、单形式、多环节等“三单一多”的经营体系,逐步建立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等“三多一少”的经营制度和体系。三是逐步破除传统的、农产品计划价格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由市场为主形成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机制。四是逐步破除政企不分、粮食企业是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政企分开、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现代市场经营主体。五是逐步破除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业链分割的单一化组织经营方式,探索建立以农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产业链有机结合的融合化组织经营方式。六是逐步破除粮食企业传统的业态形式和经营网络,普遍推广连锁、配送、代理等“现代业态”和经营网络,特别是“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粮食”等多种形式的新模式方兴未艾。七是逐步破除对农业粮食资源的粗放开发利用方式及技术体系,建立对农业粮食资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的集约式利用方式,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八是逐步破除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单一的传统办法,建立健全以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为保障和必要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宏观调控的方式。九是逐步破除完全封闭的单一市场、单一资源的观念,树立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结合的观念,由百年“闭关锁国”转变为“洞开国门”,把“引进来”和“走深度转型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合作的贸易大国。

  四十年春华秋实、硕果丰盛;四十年粮食产业、深度转型,形成了 “六大新格局”。

  一、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

  历经 40 年改革创新,粮食购销实现了全面市场化的格局。这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最重大、最根本的成果。其主要标志包括: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构成体系化;市场价格灵活化;市场制度逐步完善化。从市场体系看,全国放开了粮食收购价格和购销市场,形成了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从经营网络看,实现了粮食市场多渠道、多形式、多成分、多元化、少环节的、遍布城乡的市场经营网络。从农村购销队伍看,大批农民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形成了百万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成为农村粮食收购市场上的生力军。从粮食企业结构看,各地多种所有制,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外资企业等粮食经营企业已超过 10 万个。从购销体制看,除了对主产区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外,其他产品全部实现市场自由购销。即使对稻谷、小麦实行“托市收购”,也仍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即当粮食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粮食收储企业即停止以托市价格收购,农民可把余粮自由销售到市场上。从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看,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改革粮食价格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粮食价格体系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尤其是注重建立健全由市场为主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使价格能够及时灵活反映市场变化与粮食的价值, 市场机制购销的粮食量越来越大。 2017 年,我国通过托市收购、多元市场主体收购粮食总量 4250 多亿公斤,累计助农增收 2000 亿元以上,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近两年来市场收购的粮食量占全国粮食收购总量的比重均在 90% 以上,市场在更大的广度、深度力度上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可见一斑。

  二、粮食流通迈向现代化

  新型粮食产业现代化,具有以下基本标志:以粮食优质稳产为前提;以市场为决定性手段优化配置资源;以绿色生态安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和融合化为主要标志;以城乡一体化的粮食连锁、超市、电商,以及 “互联网+”现代业态和新模式为载体;以粮食基础设施、先进机械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有力支撑;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民素质为必要条件。我国粮食产业在 40 年探索创新、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注重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相结合,更加突出协调发展、突出提高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突出走粮食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首我国粮食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是不断强化粮食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强化人才兴粮作用、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及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过程。粮食科技自主创新,有力促使粮食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且不说超市、代理制和城乡一体化的连锁制等现代 “业态”广泛普及,以信息化、计算机、电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粮食仓储长足发展;提高粮油资源利用率、有利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方兴未艾;特别是“互联网+粮食”的新型流通模式,改变了传统粮食企业的经营模式。如今的粮食流通业通过广泛引入新模式,有效整合了产业资源,普遍革新了粮食销售方式,密切了供应与终端消费,为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效益化,以及对消费者带来便捷化、个性化服务水平都开辟了现代意义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