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以来,中美经贸摩擦日益 演变为世人普遍 关注的热点焦点,美国单方面以减少贸易逆差等为借口,率先对中兴等知名高新企业制裁或禁运。经协商谈判5月双方达成不打贸易战共识后,美方出尔反尔,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 在7月和8月分两批对从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此后还不断升级关税措施,9月24日起,又对2000亿 美元 中国输美产品征收10%的关税。 还威胁再对另外价值267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我国积极迎战,相继对包括原产美国的大豆、高粱等大宗农产品和其他重要商品共计1100亿美元出台反制措施,分别提高25%、10%或5%的关税,保护中方根本利益。9月24日国新办 还 发布《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 澄清 基本 事实,阐明政策立场,推动问题合理解决 。 虽然中美双方最终可能在世贸组织体系或国际贸易规则下通过谈判化解危机,并将双方损失降到最低,但发生这一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尤其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民情与粮情,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粮食安全形势、任务与挑战,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功能、作用与规则,进一步统一思想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凝聚智慧力量,积极应对挑战,科学理论指导,防范化解危机,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等有重大警示或启示作用。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 粮食战略安全思想观念、完善理论体系和行动纲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 十分重视粮食工作。 粮食,既是大宗农产品,又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工业原材料,还是特殊重要商品,更是战略战备物资。 新时期还和石油、金融一起,被喻为掌控或 左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三大重器,地位作用十分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把保障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先后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20字战略方针,明确了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确立了实现由 “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 向“种粮有效益、吃粮保安全”转变 的行业 流通 工作底线 ;党的十九大又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指导地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和国家这一系列有关粮食战略安全的思想论述,既是 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又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更 是新时代推进粮食流通领域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新体制新机制建设、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行动纲领。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个人,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深入实践,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二、正确认识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功能作用和贸易规则
正常情况下粮食与一般商品没 多大 区别,可在国际国内市场自由 贸易 ,调节市场,活跃流通,保障供应, 丰富生活, 发挥一般商品属性作用。但是,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丛林法则依然存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充分彰显其战略战备物资特殊性 ,会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具体措施加以运用,并不断放大效果。一般讲, 国际贸易制裁或禁运常 有 以下手段: 一是 作为制裁措施或战争手段,会联合实行多边制裁、贸易禁运,或附加不平等条约、不合理条件; 二是 会大幅度提高粮食出口价格,在国内经济增长有限、外汇储备购买力一定等情况下,必然同步增大进口难度和 贸易 成本; 三是 国内粮食市场短缺、大量进口和远距离运输,也会进一步增大国际粮食进口和国内市场供应难度。据有关方面统计, 我国 2016年粮食进口量高达1.25亿吨,约占全球贸易量1/3, 国内市场每7斤粮食就有1斤是进口粮,对外依存度很高,既不容忽视,也不容乐观。同时还看到受我国国力、财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不可能全部进口国际市场粮食保证国内供应。 另外, 也会波及国内 市场 贸易与流通,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自求平衡、自保供应等局面,进一步增大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稳定、确保粮食安全难度。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广义上讲,重新构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体制新机制包含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分类很细,要求很高,考核很严,难度很大。一般包括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等重点领域安全;粮食生产、收购、销售、储存储备、运输、加工转化、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环节安全;全国或省、市、县、乡等地域和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基本平衡区的区域粮食安全;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与粮食经营企业、个人等主体责任安全;粮食和物资储备流通管理、行业指导、社会监督、法治建设、考核保障等安全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粮食部门、单位或个人力量不可能完成,需要全党上下、全国各地、各级各部门单位、个人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取得实效。具体讲,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巩固提高国内粮食生产发展质量和效能。 在当前改革开放全面 深化 、“三农”建设全面提速、土地流转规模化 、 非农 化、 非粮化日益明显等情况下, 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粮食商品结构性过剩与 优质品种供给不足 并存 的矛盾 ,正确对待调整 粮食 收储政策与 种植结构、 实行目标价格改革、 完善 价格 形成机制和国际 国内 粮食市场变化波动等 新挑战 , 始终 坚持底线思维 和 问题导向,毫不放松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等“六藏” 战略,坚守“三条红线”不动摇,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快“三区 一园 ”建设,确保上图入库 、落地到户,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实现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目标。要坚持实施质量兴农和品牌带动战略, 重视产业与品种结构调整, 加快“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推动粮食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加优质、高产、高效、特色 、多元、个性化 品种供给,逐步实现由“种粮卖得出、吃粮有保证”向“种粮有效益、吃粮保放心”转变,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筑牢保障国内粮食有效供给坚实基础,推动 粮食消费由数量保证向质量保证转型,并 体现为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便利”跃升 。